(上接一版)海南三亚,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,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。每年冬春,数千名科研人员如候鸟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,开展育种制种研究。截至目前,已有累计超60万人次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开展育种制种。据统计,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,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。
北京海淀,中国农业科学院。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红色小楼,对育种专家而言意义非凡。作为国家作物种质库,这里收藏着52万份作物种质资源。如今,这些资源正陆续搬进新家——同样坐落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,这座全球单体量最大、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,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,可收藏各类珍贵农作物种子等品种资源150万份,犹如中国农业的超级发动机,积蓄着科研育种的无限动力。
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。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,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,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。目前,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%,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%以上,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,小麦、水稻、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。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%。
2021年7月以来,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,一个个突破令人振奋——“圣泽901”“广明2号”“沃德188”等三个快大型(饲料转化率高、体型大、生长速度快)白羽肉鸡品种,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,打破了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,在积极应对国外种源“卡脖子”挑战中迈出坚实一步;优质肉牛品种“华西牛”的育成,打破了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,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;目前资源普查任务进度过半,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1万份、畜禽遗传材料6万份、水产遗传材料5万份;从近3万家种业企业中遴选69家农作物、86家畜禽、121家水产种业企业,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……
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,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。目前,我国农业用种总体安全有保障,风险可控,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,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,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。 (来源:光明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