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待处理…

那·年·端·午·节

赵国峰

2023年06月26日  浏览量:9

每逢佳节倍思亲。或许是年龄大的原因,一些人一些事,总是难以忘记,索性写出来,一吐为快。

家乡将端午节称作“当午儿”,始于何年何月,无从考证,就像将春节叫“过年”一样,没必要纠结,一个地方一个风俗,也没必要咬文嚼字。纯朴厚道的村里人,没有那么多书面语,但也不失为一种乡土文化。

“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”。小时候,家乡的端午,是沸腾的,也是快乐的。男劳力们顶着烈日,戴着草帽,下地锄草,这也正应了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那句古诗,或许这就是“当午儿”的出处吧!那个年代,没有机械,只有人工,收一地庄稼,可谓是汗珠掉八瓣。除去交公粮,家中的粮食还得省着吃,才能解决温饱。粮食不够蔬菜补,所幸山里人不缺力气,田间地头,山脚菜园,积一堆农家肥,种几垄豆角,栽几棵南瓜,熬一锅大菜,也能吃个滚瓜肚圆,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难题。现在回想起来,自己爱吃菜,也与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有关,但那时都是纯正的绿色食品,感觉现在身体健康,与那时候的瓜果蔬菜息息相关。当午儿节当天,女人们在家包黄米粽子,做些拿手好菜,改善生活。小孩子们吃粮不管酸,只等午饭过后,下河洗澡,打水仗,摸小鱼,怎么快乐怎么玩,吃的好,玩的开心,也最盼望过端午。那时候,也不知道,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,只感觉过节挺好。

五六岁的样子,刚记事。那时候,村里没有幼儿园,母亲闲时教些简单的汉字和数字加减法,也没有现在小孩子留的家庭作业,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,想背几首诗就背几首,似乎是一种自由式的快乐学习法。其他时间,一律疯玩乱耍,上树掏鸟窝,整几个鸟蛋带回家煮着吃。下河摸小鱼儿,一起找着柴火,搭个石板灶,烤鱼吃。也就在那年端午节,一场惊心动魄的往事,让我至今心有余悸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家乡修乡村路。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的家乡,山连山,岭接岭。庄稼人使用雷管炸药开山修路,增加路的宽度,方便出行。不像现在的村村通,不是水泥路,就是柏油路,那时充其量就是土石路,车马行人走多了,平坦些而已。有了雷管,那个年代,管理不太规范,难免有丢在路上的。那个端午节,我有幸捡到一枚雷管,岁数小,不知道是啥,感觉像大鞭,但拿着有点份量,质地挺硬,感觉有点意思。以往,过春节时,没有燃尽的响鞭,没有捻儿的,用斧头一砸,“叭”的一声,挺过瘾。看着这枚雷管,心中窃喜,放到庄稼地边上的石头墙上,用石头一砸,也来个“叭”的一声,吓小伙计们一跳,岂不美哉!说干就干,右手拿起石头高高举起,准备使出吃奶的力气,向下砸去,这时,一只大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我的手腕,另一手拿起了石头墙上的雷管,并没有我想听的“叭”的一声脆响。比我大十多岁的侄子,眼睛尖,发现了我这不要命的玩法。

“老叔,干啥?这是雷管”。

说完,顺手将那枚雷管使劲拋向了远处的小河里。事后,母亲听说了,狠狠地批了我一顿,闭门思过,罚我写好几页汉字。后来,参军后,我学习绑炸药包,得知雷管的爆炸力近八百公斤,如果我当时一石头砸下去,最好的结果双手没有了,最坏的,不敢想像。没有了能写文章的手,很难想像他会有幸福的生活。

今又端午,欣逢盛世,家家幸福。如今,家乡的小河已近干涸,没有了往日的欢乐,但勤劳善良的家乡人,让我情意难舍。家乡实现了村村通,富裕的人家买上了小轿车,出行不再是难事。

那座山,还是那么青翠欲滴。那条河,成为流淌在我心中的歌。

上篇:草帽,流动着的时代物语
下篇:没有了
分享到

© 2021 新霸州
制作单位:53BK.com

↑ TOP


http://hbbz.chinashadt.com:8989/Content/weixinlogo.png
新霸州
http://hbbz.chinashadt.com:8989/content/2023-06/26/001470.html
新霸州电子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