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春天里我和小伙伴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中亭河边了。
暮春时节,中亭河大片的芦苇就像地里返青的麦苗,早已经郁郁苍苍了。虽然芦苇也就一米来高,却给人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。在妩媚的春光中,它们青翠似竹,绿的自在;绿的无拘无束。偶尔有风吹过,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。水鸟在芦苇丛里跳来跳去,不停的鸣叫着。
我和小伙伴们会选择在芦苇从里捉迷藏,其中一个背转过身去,待其他人藏好后,就开始蹑手蹑脚的搜寻起来。找到一个后,被找到的就会站起来,招呼大家出来,然后他在背转身,让其他的小伙伴藏好,在寻找其他人。虽然游戏很简单,但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出现,电影一年也看不了几次,所以大家玩的乐此不疲。
当时的我们整日里穿梭在芦苇丛中,玩累了的时候,就会躺在芦苇从里休息,这时候,就会有小伙伴扯下一片苇叶,裹成一个小喇叭,把细的一端捏扁,做成苇笛就可以吹出很响亮的乐声来。
记得有一天其中一个叫金树的小伙伴,能用苇笛吹出电影《地道战》的插曲《太阳出来照四方》的音乐,婉转的曲调在芦苇从里飘荡,引来阵阵鸟鸣啾啾,让我们大家对他钦佩不已。我也扯下苇叶,学着金树哥的样子把苇叶卷成圆筒状,试着放到嘴边吹响,却怎么也出不响。看着旁边小伙伴们幸灾乐祸的样子,我一次次鼓足气力拼命的吹。吹得腮帮子酸痛了,还是吹不响。这时候金树哥给我卷了一只苇笛,耐心的给我讲解,初学者越是要把苇笛卷得小一点,吹起来才容易,苇笛越小吹起来声音才越高,反之苇笛越大吹起来越低沉。在金树哥的帮助下,短短三天我就学会了吹苇笛。此后,我和小伙伴们每天在中亭堤一边走,一边吹,有时还比赛谁吹得响,吹得好听,苇笛的声音呜呜哇哇传出很远,颇有一番天然的乐趣。我也和金树哥学过用苇笛吹奏歌曲,但是无论他如何讲解,我学了半个多月,总是无法吹出完整的乐曲,让我一度很懊恼,金树哥说我太笨,没有悟性。我看自己实在学不会,也就放弃了,看来任何一门艺术,都是离不开悟性的呀!
我们小时候用来吹奏的东西还有很多,春天了的种树叶都是天然的乐器,随便摘一枚树叶含在嘴里,就可以吹出各种动听的声音。我也用很多种树叶卷成笛子,虽然都能吹响,但是总感觉不如苇笛吹出的声音嘹亮。
而今,童年已离我远去,故乡也已是物非人非。多少次梦回故乡,中亭河边的苇笛声总是在耳畔回旋萦绕。现在年过花甲的我,如果有闲暇,总喜欢去中亭河边漫步,还会摘片苇叶做成笛子,放在嘴里吹吹,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心情的表达,更是自己与大自然精神的一种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