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郑少忠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林 晖
江西秋意正浓。九江、景德镇、上饶,再到南昌,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察实情、观进展、谋未来。
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,覆盖沿江11个省市。这一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经济带,占有全国“半壁江山”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。它所承载的,不仅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,也有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时代答卷。
习近平总书记念之行之,10多年来30多次来到长江沿岸。江水滚滚东逝,江岸黄了又绿,长江的模样也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改变。
大江东去,长卷万里。
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,第1次召开于近8年前。此后每隔两三年,第2次、第3次,再到这一次考察期间于南昌第4次召开座谈会。一以贯之的关注,蕴含着党中央“谋长远之势、行长久之策、建久安之基”的治国之道。
这一次,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回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,颇为感慨:“做就要做好,坚定做下去。笃行不怠,一以贯之,久久为功。”
保护
“坚持把共抓大保护摆在第一位”
九江,三江之口、七省通衢,全揽152公里长江江西段岸线。
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登上琵琶亭,举目远眺。
大江逶迤,芳草长堤。天高地广,遐思万千!
10多年来,上游、中游、下游,“含绿量”越来越高,“确实是沧桑巨变啊!”
昔日的长江之痛,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生态代价。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,长江“病了,而且病得还不轻”。
2016年第一次座谈会,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: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。
近8年时间过去了,“保护”的成绩单有目共睹。“水质优良比例94.5%,长江干流连续3年Ⅱ类水质。”总书记感慨:“归纳一个个数字可以看出,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,取得的是战略性的效益。”
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,一个生动例证。
琵琶亭上,一幅今昔对比图摆在总书记面前。治理前,当地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。江上的采砂船,江边裸露的矿坑给青山挂白、让长江蒙尘。
望闻问切,分类施策。2021年底,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,长江江西段被列为7个重点建设区之一。九江乘势而上,努力打造百里长江“最美岸线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当地治污、治岸、治渔情况,叮嘱说:“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。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、发展到哪个阶段,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。”
从“靠江吃江”到“靠江护江”,变化的不仅有一江清水、两岸青翠,还有观念:
“过去我们讲‘以GDP论英雄’,关心‘含金量’。现在思想观念转变了,认识问题可以说解决了。长江经济带因长江而生、因长江而兴,一定要认清这个因果关系。”总书记说道。
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变化!变化背后,是“算大账、算长远账”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远见。
座谈会上,总书记肯定长江禁渔取得的成绩,并要求禁渔的政策不能动摇,要坚决地继续做下去。
总书记语重心长: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,不能抓一阵松一阵,稍有好转又动起歪念头。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‘大病初愈’,要毫不动摇地坚持‘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’,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。”
发展
“现在路子是对的,要继续走下去”
在前几次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“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”的辩证关系,讲得透彻:“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。”
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。
北濒长江、南临庐山、东枕鄱湖,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在破解“化工围江”的战役中,压力重重。
江上的问题,根子在岸上。九江石化有个“环境在线监测实时数据”,每20秒更新一次。大气、水、土壤,一栏是国标,一栏是企业实际排放情况,习近平总书记一边看,一边听企业介绍是如何“不让一滴油和一滴超标污水进入长江”,是如何力争“臭气不上天,污油不落地”。
总书记勉励道:“标准定得高,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。希望你们按照党中央对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,坚持绿色、智能方向,扎扎实实、奋发进取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。”
由点及面,着眼的是“既治已病,也治未病”:“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,我们要把绿色化、低碳化摆进去,摆到日程上,也希望工业战线有更多实际行动。”
如果说东部海岸线宛如一张蓄势的长弓,长江经济带就是破空的锐箭。长江经济带,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富集、最具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区域之一,“推动优势产业延链、新兴产业建链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考察第2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的昌河飞机工业(集团)有限公司。在总装车间,“航空报国 航空强国”标语分外醒目;试飞站,湛蓝苍穹下各类直升机一字儿排开,蔚为壮观。总书记登上一架直升机,细听介绍。
“要坚持创新驱动,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,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,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、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。”
“‘不搞大开发’是不要乱开发、低水平开发、粗放开发、破坏性开发,而是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、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。现在路子是对的,要继续走下去。”
传承
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”
大江奔流而磅礴,文明沉厚而隽永。长江文化,在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中如一条耀眼星河。这其中,长江水浸润着瓷土,景德镇熠熠生辉。
走进景德镇,这里有“陶阳十三里,烟火十万家”的繁盛,有“窑火夜夜明,瓷器日日出”的熙攘。
南麓遗址旁,总书记仔细端详。
圆的是辘轳坑,方的是陈泥池。宋元陶瓷在底层,明清陶瓷叠于上,17座马蹄窑一字儿排开,下面还埋藏着更古远的24座马蹄窑、4座蛋形窑。
千年窑火生生不息。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,陶瓷是中华瑰宝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。”
此地往西400米,昌江穿城而过。江水奔腾180里,注入鄱阳湖,继而通江达海。“行于九域,施及外洋。”历史的烟波里,景德镇的瓷器踏着海上丝路的浪花,远销世界。
明清窑作群手工制瓷技艺长廊,陶瓷非遗传承人荟萃于此,正是“匠从八方来,器成天下走”,有的白发苍苍,有的风华正茂。他们热情地向总书记展示看家本领。
踩泥、揉泥、拉坯、印坯、利坯、画坯、施釉、起釉……“过手七十二,方克成器。”《天工开物》的记载,也映照了今天的工匠精神。
总书记与一位老师傅交谈起来。
“老师傅好!手上功夫了得啊!有图案吗,还是凭着手感?”
“都在心里。”
这位师傅13岁跟着父亲学做瓷,是家中的第四代传人,转眼就已干了40年。
“你是这块土地孕育的传承人,是工匠精神的写照啊。”总书记赞许道。
在景德镇,有2万多个年轻人忙碌在制瓷一线,他们的背后,撬动的是庞大的陶瓷产业链。总书记颇为感慨:
“很高兴看到陶瓷事业有这么多的传承人、继承人,这个事业要不断发展下去。”
“一辈子做一件事,祖祖辈辈干一件事,不是简单的事。要坚持走自己的路,不能见异思迁。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,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,与时俱进,让它发扬光大。”
千年制瓷路,留下的不仅是天青色的记忆,更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古与今。
振兴
“老区人民都是我们最牵挂的”
河流与村庄,相依了千年。饶河在附近发源,穿过村庄,绕过山峦,最终流经鄱阳湖注入长江。考察第2天的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。
生态,是村子的名片。村内,古樟、苦槠、枫杨倒影青翠,还有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在枝头嬉闹的照片,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。
4年多前,也在江西,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做好治山理水、显山露水的文章,打造美丽中国“江西样板”。
小小的村落,便是样板的一角。
走到哪里,共同富裕都是总书记关切的事。
这次到革命老区,总书记强调:“无论脱贫攻坚、全面小康,还是建设现代化、推进共同富裕,老区人民都是我们最牵挂的。”
沿着街巷边走边看。“见老者,敬之;见幼者,爱之。”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着先贤修身治家格言。院墙彩绘,角落花草,生态和人文相映成趣。
村里,平整的石板路串起大街小巷;村外,宽阔的高速路伸向四面八方。“古村落现在交通方便了,本地产业也发展起来,特别是旅游,很热闹。我很关注咱们下一步的发展振兴,希望芝麻开花节节高。”
(下转第三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