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金万泉
端午,所谓端者,“初”也。“五”意味着五月的第一个午字。所以,每年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。这是我国古老的一个传统节日。因为“五”在数字上是奇数,而家乡人习惯上叫单五。
又到端午节了,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。
过去粽子是贵重的风物。在我们北方山村还不兴吃这稀罕之物。过“单五”节可没有赛什么龙舟,吃粽子和诗人屈原的故事,也没有过假期的习俗。而我们却有着挂艾草驱毒避邪招百福祈福平安度夏天的习俗。
大人们说,进入五月,盛夏来临后,气温会升高,各种动植物蚊蝇虫蚁进入生命旺期,这些蚊虫往往会叮人咬人,给人们带来麻烦。也有说法,因为我村距离大南山较近,过去在匪患战乱年代,经常有狼单个到处游荡活动,寻找猎物。所以,单五这天小狼崽子正式出窝了,大人们则叮嘱孩子们不要贪玩,早晨不要独自出门,夜晚要早早回家。
父亲说过,在解放前,生产力十分低下,人们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总也忙不完田地里的农活。有一年盛夏的清晨,身单瘦气的村民王三小,那年12岁,天刚濛濛亮,他独自一人去地里干农活。当他出村后不久,便被一只野狼尾随着盯上了,而他却浑然不知。依然脚步匆忙赶往地里。
当他走到村北大段沟时,实然,被那只凶狠的狼崽一下子从后背扑倒在地。于是,他声嘶力竭地呼叫着,救命,救命啊!快来人啊……。不远处,有几个村民听到呼救后,急忙循着声音跑过来,大人们手里拿着明晃晃的锄头,喊着叫着才把那只野狼惊跑。
而王三小背上的褂子和裤子却被那犀利的狼爪撕了个粉碎,肛肠也被吓出一截来。要不是大人们及时赶来,他兴许就会被野狼撕碎而丢了性命。
俗话说;“清明插柳,端午带艾”。在重要的节日里,各种讲究都是颇多的,这也体现着我们浓浓的民俗文化。
过端午节挂艾草驱毒避邪也是讲究时间的。即“挂早不挂晚”,最晚不能过中午。越早挂起来,也就越吉利。早不仅体现在早晨,且是太阳没升起来以前。
在过去,人们十分注重这一习俗。通常往往是四五点钟起炕(那时一般老百姓家庭睡的都是土炕)。到野外拔下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艾草,越新鲜的药效越好。
挂艾草要连根一起挂。根是植物生长的基础,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生气。所以人们拔艾草都是连根拔起,在悬挂艾草时也是连秧连根一起挂。这样也能延长保鲜期。
另外,在悬挂的时候要倒着挂,也就是根部朝上,叶子朝下。这一点与我们过年的时候倒贴“福”字一样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艾草寓意着“百福”。倒挂意为着招福,福到了。当然,悬挂艾草的位置也是有讲究。不能悬挂在室内。而是要悬挂在堂屋门口,因为大门是一个家庭生气的的入口。也是招财进福的重要通道。所以将艾草悬挂在门锁上可以避灾祈福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单五这天,父亲总会早早地起炕,拿一条麻袋片,去村边地塄上拨回一抱绿油油的鲜艾蒿。随后,我娘则取来洗脸盆,放上半盆水,把艾蒿泡在水里。当我还躺在被窝时,我娘把艾草挂在我们的耳杂上。我不愿意带,娘说,“活着不带艾,死了变丑八怪”,我也就不反驳了。少许,我娘一手拿着洗脸盆,一手拿着艾蒿。在家里墙上,地下洒上艾蒿水。随后又在院了一里也洒上艾草水。最后,把艾蒿还要放一小撮在家里门栓上。
这些习俗一直留传至今,一些上年纪的老人,尽管有的不在农村居住,搬到城里的楼房上,但在端午节期间,仍然不忘将艾草挂在门锁上,体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。
其实,用艾草治病古来就有之。战国时期扁鹊用艾做炙,治百病,成神医。《诗经》也把保养叫“保艾”。史纪把太平无事写作“艾安”等等。可见先人对艾草的厚爱。
时至当今,我们农家人不仅传承着挂艾草的习俗。端午节也开始吃粽子,当走进超市,货架上碧绿的粽叶,鲜红的蜜枣,红豆,还有小巧玲珑,馅料各异的粽子随处可见。看那一个个粽子是个头大,分量足。拆掉那一道道缠绕的线绳,打开那一层层紧紧包裹的粽叶,诱人的味道扑面而来,嚼一口,清香弥漫,甘甜可口。